Thursday, August 19, 2021

陸九淵__示寂

宋史_巻四百三十四_列傳第一百九十三》

 

陸九淵,字子靜。(1139~1193)

生三四歲,問其父「天地何所窮際」?

父笑而不答,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。

舉止異凡兒,見者敬之。

謂人曰:「聞人誦伊川語,自覺若傷我者」。

又曰:「伊川之言,奚為與孔子、孟子之言不類?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」。

初讀《論語》,即疑有子之言支離。

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,解者曰:「四方上下曰宇,往古來今曰宙」,

忽大省曰:「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,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」。

又嘗曰:「東海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至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有聖人出,亦莫不然。

  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,此心此理,亦無不同也。」

 

後登乾道八年(1172. 33)進士第,至行在士,爭從之遊。言論感發,聞而興起者甚眾。

教人不用學規,有小過言中其情,或至流汗。

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,為之條析其故,悉如其心。亦有相去千里,聞其大概而得其為人。

嘗曰:「念慮之不正者,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。念慮之正者,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

  有可以形迹觀者,有不可。以形迹觀人,則不足以知人。必以形迹繩人,則不足以救之。」

 

初調隆興靖安縣主簿。丁母憂,服闋,改建寧崇安縣。

以少師史浩薦,召審察,不赴。侍從復薦,除國子正,教諸生,無異在家時。

除敕令所刪定官。

 

九淵少聞靖康間事,慨然有感於復仇之義。至是訪知勇士,與議恢復大略。

因輪對,遂陳五論:

  一論仇恥未復,願博求天下之俊傑,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;

  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;

  三論知人之難;

  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;

  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。

 

帝稱善。未幾,除將作監丞,為給事中王信所駁,詔主管台州崇道觀。

還鄉。學者輻湊,每開講席,戶外屨滿,耆老扶杖觀聽。

自號「象山翁」,學者稱「象山先生」。

嘗謂學者曰:「

    汝耳自聰、目自明。事父自能孝、事兄自能弟。

    本無欠闕,不必它求,在乎自立而已。」

又曰:「此道!與溺於利欲之人言猶易;與溺於意見之人言卻難。」

或勸九淵著書,曰:「《六經》注我?我注《六經》?」

又曰:「學苟知道《六經》皆我注腳」。

 

光宗即位,差知荊門軍。

民有訴者,無早暮,皆得造於庭。

復令其自持狀,以追為立期,皆如約而至。即為酌情決之,而多所勸釋。

  其有涉人倫者,使自毀其狀,以厚風俗。唯不可訓者,始置之法。

  其境內官吏之貪廉,民俗之習尚善惡,皆素知之。

  有訴人殺其子者。九淵曰:「不至是」。

    及追究,其子果無恙。

  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。九淵出二人姓名。

    使捕至,訊之伏辜,盡得所竊物還訴者。

    且宥其罪使自新。

  因語吏,以某所某人為暴,翌日有訴遇奪掠者,即其人也,乃加追治。

  吏大驚,郡人以為神。

  申嚴保伍之法,盜賊或發,擒之不逸一人,群盜屏息。

 

荊門為次邊而無城。

九淵以為:「

  郡居江漢之間,為四集之地。南捍江陵,北援襄陽,東護隨郢之肋,西當光化夷陵之衝。

  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,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,

  由唐之湖陽以趨山,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門之脅;

  由鄧之鄧城以涉漢,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門之腹。

  自此之外,間道之可馳,漢津之可涉,坡陀不能以限馬,灘瀨不能以濡軌者,所在尚多。

  自我出奇制勝,徼敵兵之腹肋者,亦正在此。

  雖四山環合,易於備禦,而城池闕然,將誰與守?」

乃請於朝而城之,自是民無邊憂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,商賈畢集,稅入日增。

 

舊用銅錢,以其近邊,以鐵錢易之,而銅有禁,復令貼納。

九淵曰:「既禁之矣,又使之輸邪?」盡蠲之。

  故事平時教軍伍射,郡民得與,中者均賞,薦其屬不限流品。

嘗曰:「古者無流品之分,而賢不肖之辨嚴;

        後世有流品之分,而賢不肖之辨略。」

每旱,禱即雨,郡人異之。

逾年,政行令修,民俗為變,諸司交薦。

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,以為躬行之效。

 

一日,語所親曰:「先教授兄有志天下,竟不得施以沒」。

又謂家人曰:「吾將死矣」。

又告僚屬曰:「某將告終」。

會禱雪。明日,雪。乃沐浴更衣端坐,後二日,日中而卒。

會葬者以千數,諡「文安」。

 

初,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,論辨所學多不合。

及熹守南康,九淵訪之,與至白鹿洞,

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,聽者至有泣下。

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,至於無極而太極之辨,則貽書往來,論難不置焉。

門人楊簡、袁燮、舒璘、沈煥能傳其學.云。

 


王陽明__轉世


《新知錄摘抄》

 

餘姚王陽明先生守仁為世大儒。文章德業炳炳如丹。

  嘗持「致良知」之說,啟誘後學,所至人人感動。

  引接人,無問貴賤賢愚,皆令有省。

  音咳盻顧,使人意消。

 

嘗游僧寺,見一室封鎖甚密,欲開視之。

寺僧不可。云:中有入定僧閉者五十年矣!

陽明固開視之,見龕中坐一僧,儼然如生,其象貌酷肖陽明先生。

曰:此豈吾之前身乎!既而見壁間一詩云:「

  五十年前王守仁。開門原是閉門人。

  精靈剝後還歸複。信始禪門不壞身

先生曰:此固吾之前身乎!

  悵然者久之,為之建塔以葬焉而後去。

劉仕義曰:予不及見陽明先生,其高足弟子猶及見之。

時接其言議:若此事似涉於語,怪也!

然野記中,每言聰慧之士多自般若中來。

  如《冷齋夜語》載張方平是琅琊寺僧輪化。

    《公孫談圃》載馮京先世為五台僧。

    《癸辛雜志外集》載真西山乃草庵和尚再世。

    《捫虱新話》載蘇東坡前身是五戒和尚。

  此皆不足深信。

然聞見所傳,又歷歷若是,豈事有不可以理致詰者如此。

夫因思程明道先生,見學者靜坐,便嘆其善。

  學善以立,得一個靜根。在此庶窮理力行有得力處,耳後儒不察,往往流入於談空論。

  寂閉眉合眼,竟不知窮理力行為何事,以故猖狂顛倒,致遠則泥。

  當知儒之與釋,其主靜同,而作用迥異。

  學者須具眼辨之,否則差毫厘而謬千里,其害有不可勝言者。

  朱子曰「彌近理而大亂」,真此之謂也,因並識之。

 

 

14721031  王導的後裔

1488十七歲成婚

1491 (20) 舉人

1499 (28) 殿試第七名進士

1506 (35) 謫貶至貴州龍場

1511 (40) 任南京太僕寺少卿

1518 (47) 鎮壓民變

1523 (52) 文官封爵  大明朝第二位因軍功封爵的文官

1527 (56) 安定兩江

152919  病逝  臨終遺言:「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!」

 

 


Friday, July 30, 2021

舍利子__轉女身

《說無垢稱經》《指月錄》

 

時舍利子問天女言:汝今何不轉此女身?

天女答言:我居此室十有二年,求女人性了不可得,當何所轉。

  惟!舍利子!譬如幻師化作幻女。若有問言「汝今何不轉此女身」,為正問不?

舍利子言:不也,天女!幻既非實,當何所轉。

曰:如是諸法性相,皆非真實,猶如幻化。云何乃問不轉女身?

 

即時天女以神通力,變舍利子令如天女,自變其身如舍利子。

而問之言:尊者!云何不轉女身?

時,舍利子以天女像而答之言:我今不知轉滅男身,轉生女像。

天女復言:尊者若能轉此女身,一切女身亦當能轉。

  如舍利子實非是女而現女身,一切女身亦復如是,雖現女身而實非女。

 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「一切諸法非男非女」。

 

爾時天女作是語已,還攝神力,各復本形。

問舍利子:尊者!女身今何所在?

舍利子言:今我女身,無在無變。

曰:尊者!善哉善哉!一切諸法亦復如是,無在無變。

      說一切法無在無變,是真佛語。


Thursday, July 29, 2021

安世高__神僧傳

安清世高安息王子也。   (今伊朗

幼以孝行見稱加,又志業聰敏。

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。

嘗行,見群燕忽謂伴曰:「燕云應有送食者」。

頃之,果有致焉。眾咸奇之。

 

雋異之聲,早被西域。

讓國出家修道。博曉經藏,尤精阿毘曇學。既而遊方,遍歷諸國。

漢桓初年到中夏,通習華言,宣譯諸經。    漢桓帝.146~168在位

多有神迹,自稱先身已經出家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應該走海路。玄奘陸路)

 

有一同學多瞋。分衛值施主不稱,每輒懟恨。

屢加訶諫,終不悛改。如此二十餘年,乃與同學辭訣。

云「我當往廣,畢宿世之對。

    卿明經精懃,不在吾後,而性多恚怒。命過,當受惡形。

    我若得道,必當相度」。

 

寇亂150扶风/陕西.154蜀郡/成都.165渤海/山東.166沛国/安徽

既而適廣州值寇亂。   (猜154

路逢一少年,唾手拔刀曰:真得汝矣!

高笑曰:我宿命負卿,遠來相償。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。

乃延頸受刃,容無懼色。

少年殺之。觀者填陌,莫不駭其奇異。

 

(漢靈帝.168~189在位.黃巾民變.184

已而,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,遊化中國,值靈帝末,關洛擾亂。

乃振錫江南云:我當過廬山,度昔同學。

行達(音恭)亭湖廟。

此廟舊有威靈,商旅祈禱。能分風送船上下,各無留滯。

嘗有乞神竹者。未許輒取,舫即覆沒,竹還本處。

自是舟人敬憚,莫不懾影。

 

同旅三十餘船,奉牲請福。

神乃降祝曰:舫有沙門,可便呼上。

客咸驚愕,請高入廟。

神告曰:「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。好行布施,而性多瞋怒。

    今為亭廟神。周迴千里並吾所治。以布施故珍玩甚豐;以瞋恚故墮此神報

    今見同學悲欣可言,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。若於此捨命穢污江湖,當度山西澤中。

    此身滅後恐墮地獄。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,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」。

高曰:遠來相度,何不出形?      神曰:形甚醜異,眾人必懼。

高曰:但出眾,不怪也!          神從床後出頭。乃是大蟒,不知尾之長短。

至高膝邊,

高向之梵語數番,讚唄數契。      蟒悲淚如雨,須臾還隱。

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。舟侶颺帆。  蟒復出身登山而望眾人舉手,然後乃滅。

倏忽之頃,便達豫章。

即以廟物為造東寺。高去後,神即命過。

暮有一少年上船,長跽高前,受其呪願,忽然不見。

高謂船人曰:向之少年,即亭廟神,得離惡形矣!

於是廟神歇矣,無復靈驗。

後人於山西澤中見一死蟒,頭尾數里。今潯陽郡蛇村是也。

 

後復到廣州,尋其前世害已少年。

時少年尚在,徑投其家,說昔日償對之事,并敘宿緣,歡喜相向。

云:「吾猶有餘報。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」。

客悟高非凡。豁然意解,追悔前愆。厚相資供,隨東遊。

遂達會稽,至便入市。正值市中有群鬪者,誤傷高首,應時殞命。

廣州客頻驗二報,遂精勤佛法,具說事緣。遠近聞知,莫不歎異焉!

 


Thursday, July 8, 2021

洞山良价__指月錄

會稽俞氏子。幼歲從師念《般若心經》,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,忽以手捫面,

問師曰:某甲有眼耳鼻舌等,何故經言無?

其師駭然異之曰:吾非汝師!

即指往五洩山禮禪師披剃。年二十一,詣嵩山具戒。

 

遊方首謁南泉。值馬祖諱辰修齋。

泉問眾曰:來日設馬祖齋,未審馬祖還來否?

眾皆無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出對曰:待有伴即來。

泉曰:此子雖後生,甚堪雕琢。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和尚莫壓良為賤。

 

次參溈山

問曰:頃聞南陽國師「有無情說法話」,某甲未究其微。

溈曰:闍黎莫記得麼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記得。

溈曰:汝試舉一徧看。

師遂舉。

  僧問:如何是古佛心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墻壁瓦礫是。

  僧曰:墻壁瓦礫豈不是無情?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是。

  僧曰:還解說法否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常說熾然說無間歇。

  僧曰:某甲為甚麼不聞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汝自不聞。不可妨他聞者也。

  僧曰:未審甚麼人得聞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諸聖得聞。

  僧曰:和尚還聞否?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國師曰:我不聞。

  僧曰:和尚既不聞。爭知無情解說法?  國師曰:賴我不聞。我若聞即齊於諸聖。汝即不聞我說法也。

  僧曰:恁麼則眾生無分去也?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我為眾生說。不為諸聖說。

  僧曰:眾生聞後如何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師曰:即非眾生。

  僧曰:無情說法據何典教?

  國師曰:灼然言不該典。非君子之所談。汝豈不見華嚴經云「剎說眾生說。三世一切說」。

師舉了。

溈曰:我這裏亦有,祇是罕遇其人。      師曰:某甲未明,乞師指示。

溈竪起拂子曰:會麼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不會,請和尚說。

溈曰:父母所生口,終不為子說。        師曰: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?

溈曰:此去澧陵攸縣,石室相連,有雲巖道人。若能撥草瞻風,必為子之所重。

師曰:未審此人如何?

溈曰:他曾問老僧:學人欲奉師,去時如何?

  老僧對他道:直須絕滲漏始得。        他道:還得不違師旨也無?

  老僧道: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裏!

 

師遂辭溈山。徑造雲巖。舉前因緣了。

便問: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?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巖曰:無情得聞。

師曰:和尚聞否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巖曰:我若聞,汝即不聞吾說法也。

師曰:某甲為甚麼不聞?

巖竪起拂子曰。還聞麼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不聞。

巖曰:我說法汝尚不聞,豈況無情說法乎!

師曰:無情說法,該何典教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巖曰:豈不見彌陀經云「水鳥樹林,悉皆念佛、念法」。

師於此有省,乃述偈曰。

    也大奇!也大奇!無情說法不思議。

    若將耳聽終難會。眼處聞聲方得知。

 

師問雲巖:某甲有餘習未盡!

巖曰:汝曾作甚麼來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師曰:聖諦亦不為。

巖曰:還歡喜也未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歡喜則不無。如糞掃堆頭,拾得一顆明珠。

師問雲巖:擬欲相見時如何?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曰:問取通事舍人。

師曰:見、問、次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曰:向汝道甚麼?

師辭雲巖。

巖曰:甚麼處去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雖離和尚,未卜所止。

巖曰:莫湖南去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無。

  曰:莫歸鄉去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無。

  曰:早晚却回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待和尚有住處即來。

  曰:自此一別難得相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:難得不相見。

臨行又問:百年後忽有人問「還邈得師真否?」如何祗對?

巖曰:向伊道「祇這是」。

師良久。

巖曰:价闍黎!承當個事,大須審細。

師猶涉疑,後因過水睹影,大悟前旨。

有偈曰:

  切忌從他覓。迢迢與我疎。

  我今獨自往。處處得逢渠。

  渠今正是我。我今不是渠。

  應須恁麼會。方得契如如。

 


Tuesday, July 6, 2021

馬鳴菩薩傳

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

有大師名馬鳴菩薩。長老脇弟子也。

 

時長老脇。勤憂佛法。入三昧觀:「誰堪出家。廣宣道化。開悟眾生者」。

  見中天竺。有出家外道。世智聰辯。善通論議。

  唱言:「若諸比丘。能與我論議者。可打揵椎。   (辯得過我,有飯吃。辯不過,沒飯吃!)

         如其不能。不足公鳴揵椎,受人供養。」

 

時長老脇。始從北天竺。欲至中國。城名釋迦。

  路逢諸沙彌。皆共戲之:大德長老與我富羅提。   (沙彌戲弄長老,給我富羅提啊。)

  即有持去者。種種辱之。輒不以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種種侮辱和不合理的要求)

  長老脇。顏無異容。恬然不忤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面不改色,安詳不生氣)

 

諸沙彌中。廣學問者。覺其遠大。疑非常人。   (有大學問的人,發現他氣量大,可能不是平凡人物。)

  試問其人。觀察所為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於是,試問他佛理,觀察他行為是否合宜)

  隨問盡答。而行不輟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所有問題都答得完善,表達意義時,不會講講停停。)

  意色深遠。不存近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詞意和境界既深且遠,沒有短視或瑣碎的見解。)

 

時諸沙彌。具觀長老。德量沖邃。知不可測。倍加恭敬。咸共侍送。  (這時,大家都知道他了不起,對他非常恭敬。)

於是長老脇。即以神力。乘虛而逝。     (長老教化大眾完,趁著大家不注意時,以神力消逝。)

 

到中天竺。在一寺住。問諸比丘。何不依法鳴揵椎耶。

諸比丘言:「長老摩訶羅。有以故不打也」。

問言。何故。

答言:有出家外道。善能論議。

  唱令:「國中諸釋子沙門眾。若其不能與我論議者。不得公鳴犍椎受人供養」。

  以有此言是故不打。

 

長老脇言:但鳴犍椎。設彼來者。吾自對之。

諸舊比丘。深奇其言。而疑不能辨。

集共議言。且鳴犍椎。外道若來。當令長老。任其所為。

即鳴犍椎。

外道即問:「今日何故打此木耶」。

答言:北方有長老沙門來鳴犍椎。非我等也。

外道言:「可令其來」。即出相見。

外道問言:欲論議耶。

答言:然。

外道即形笑言:「此長老比丘形貌既爾」。

又言:「不出常人。如何乃欲與吾論議」。

 

即共要言。却後七日。當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。諸大法師。於此論也。

至六日夜。長老脇。入于三昧。觀其所應。

七日明旦。大眾雲集。

長老脇。先至,即昇高座。顏色怡懌。倍於常日。

外道後來,當前而坐。占視沙門,容貌和悅,志意安泰。又復舉體,備有論相。

  便念言:「將無非是聖比丘耶。志安且悅,又備論相。今日將成佳論議也」。

 

便共立要。若墮負者。當以何罪。

外道言:若負者當斷其舌。

長老脇言:此不可也。但作弟子,足以允約。

答言:可爾。

 

又問誰應先語。

長老脇言:吾既年邁,故從遠來。又先在此坐,理應先語。

外道言:亦可爾耳。現汝所說吾盡當破。

長老脇即言:當令天下泰平,大王長壽,國土豐樂,無諸災患。

外道默然。不知所言。

  論法無對。即墮負處。伏為弟子。剃除鬚髮。度為沙彌。受具足戒。

獨坐一處。

心自惟曰:「吾才明遠。識聲震天下。如何一言致屈。便為人弟子」。

念已不悅。

師知其心。即命入房。為現神足。種種變化。

知師非恒。心乃悅伏。

念曰:吾為弟子,固其宜矣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老師這麼厲害,我是弟子,當然是適當的。)

師語言:「汝才明不易。真未成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你修行到這,已經不容易。但還未到達純真的境界。)

  設學吾所得法。根力覺道。辯才深達。明審義趣者。  (假如你學會了我教的東西,根器改變,智慧無量,)

  將天下無對也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天下找不到對手。)

 

師還本國。

弟子住中天竺。博通眾經。明達內外。才辯蓋世。四輩敬伏。

天竺國王甚珍遇之。

其後北天竺小月氏國王。伐於中國。圍守經時。

 

中天竺王遣信問言:「若有所求。當相給與。何足苦困人民。久住此耶」。

答言:「汝意伏者。送三億金。當相赦耳」。

王言:舉此一國。無一億金。如何三億而可得耶。

答言:汝國內有二大寶;一佛鉢。二辯才比丘。以此與我足當二億金也。

王言:此二寶者。吾甚重之。不能捨也。

 

於是比丘為王說法。

其辭曰:

  夫含情受化者。天下莫二也:佛道淵弘。義存兼救。 (世間有情可教化的人,做兩件事:弘法,傳法。)

  大人之德。亦以濟物為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大王的功德也主要在生產物資給人民。)

  世教多難。故王化一國而已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世間教化很多困難,所以大王只教化一國。)

  今弘宣佛道。自可為四海法王也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今日不同,弘法,大王可以成四海法王)

    比丘度人。義不容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比丘是為度人。這意義不可改變。)

    功德在心。理無遠近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功德是在心中,這道理現在如此,以後也如此。)

  宜存遠大。何必在目前而已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功德應作長遠大功德,何必只看眼前。)

 

王素宗重。敬用其言。即以與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王採用了他的意見。讓出比丘給月氏國。)

 

月氏王便還本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王信佛是很好。比丘,天下都有,值一億嗎?有些過份。)

  諸臣議曰:王奉佛鉢,固其宜矣。夫比丘者。天下皆是。當一億金。無乃太過。

王審知比丘。高明勝達。導利弘深。辯才說法。乃感非人類。

  將欲悟諸群惑。餓七匹馬至於六日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王為解決眾人疑惑,請比丘說法,聽的人都理解了佛法實相。)

  普集內外沙門異學。請比丘說法。諸有聽者莫不開悟。  (連餓六天的馬都聽懂!沒空去想餓。)

  王繫此馬。於眾會前。以草與之(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與之也)。馬垂淚聽法。無念食想。

  於是天下乃知非恒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於是天下人知道只比丘不是平凡人。)

  以馬解其音故。遂號為馬鳴菩薩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因為馬理解他的話,所以叫“馬鳴”)

 

於北天竺廣宣佛法。導利群生。善能方便。

成人功德。四輩敬重。復咸稱為“功德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