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une 6, 2021

無住禪師__五燈會元

初得法於無相大師。乃居南陽白崖山。專務宴寂

經累歲。學者漸至。勤請不已。自此垂誨「雖廣演言教,而唯以無念為宗」。

 

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。聞師名。思一瞻禮。遣使到山延請。

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。迎引至空慧寺。

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。致禮訖。

 

【無憶.無念.莫妄】

公問曰。弟子聞今和尚說「無憶無念莫妄」三句法門。是否?

師曰:然。          公曰:此三句是一是三?

師曰:無憶名戒。無念名定。莫妄名慧。一心不生。具戒定慧。非一非三也。

公曰:後句妄字,莫是從心之忘乎?  

  曰:從女者是也。  公曰:有據否?

師曰:法句經云「若起精進心,是妄非精進。若能心不妄。精進無有涯。」

公聞,疑情盪然。公又問。師還以三句示人否。

師曰:初心學人,還令息,澄停浪。

      水清影現,悟無念滅現前。

      無念亦不立也。

 

【第一義】

于時庭樹鵶鳴。

公問。師聞否?          師曰。聞。

鵶去已。又問。師聞否?  師曰。聞。

公曰。鵶去無聲,云何言聞?

 

師乃普告大眾曰:「佛世難值,正法難聞。各各諦聽!

  聞無有聞,非關聞性。本來不生,何曾有滅?

  有聲之時,是聲塵自生。無聲之時,是聲塵自滅。

  而此聞性,不隨聲生、不隨聲滅。

  悟此聞性,則免聲塵之所轉。當知聞無生滅、聞無去來。」

 

公與僚屬大眾稽首。

又問:何名第一義?第一義者。從何次第得入?

師曰:第一義,無有次第,亦無出入。

  世諦一切有,第一義即無。諸法無性性,說名第一義。

  佛言「有法名俗諦,無性第一義。」

公曰:如師開示。實不可思議。

 

公又曰:弟子性識微淺。昔因公暇。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。可得稱佛法否?

師曰:「夫造章疏,皆用識心。思量分別,有為有作,起心動念,然可造成。

  據論文云。

    當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。離言說相。離名字相。離心緣相。

    畢竟平等。無有變異。唯有一心。故名真如。

  今相公,著言說相,著名字相,著心緣相。既著種種相,云何是佛法!」

公起作禮曰: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。皆讚弟子不可思議。當知彼等但狥人情。

  師今從理解說,合心地法。實是真理不可思議。

 

【不生不滅】

公又問:云何不生?云何不滅?如何得解脫?

師曰。見境心不起。名不生。

  不生即不滅,既無生滅,即不被前塵所縛。當處解脫。

  不生名無念,無念即無滅,無念即無縛,無念即無脫。

  舉要而言「識心即離念。見性即解脫」。

  識心見性外。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。無有是處。

 

公曰:何名識心見性?

師曰:一切學道人。隨念流浪。葢為不識真心。

  真心者。念生亦不順生、念滅亦不依寂。

    不來不去。不定不亂。不取不捨。不沈不浮。無為無相、活鱍鱍。平常自在。

   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、無可知覺、觸目皆如。無非見性也。

 

公與大眾作禮稱讚。踊躍而去。師後居保唐寺而終。

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